近年来,由于对外开放和政府的推动,我国慈善公益事业稳步发展,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,而且日渐规范。可是慈善与公益一样吗?区别在哪里呢?中华网小编为您寻找答案。
【定义】
公益是指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。“公益”为后起词,五四运动后方才出现,其意是“公共利益”,“公益”是它的缩写。社会公益组织,一般是指那些非政府的、不把利润最大化当作首要目标,且以社会公益事业为主要追求目标的社会组织。早先的公益组织主要从事人道主义救援和贫民救济活动,很多公益组织起源于慈善机构。
慈善的定义应是在慈悲的心理驱动下的善举。两层意思,一是慈悲的心理,二是善举.真正意义的慈善行为应是一种不附加要求的施舍。施舍本身就是一种快乐,一种满足。
通过上述词语定义可以看出公益事业不同于慈善事业,但同时又涵盖了慈善事业。公益事业是指众多的社会成员为公共事物谋取利益的事业。而慈善事业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所从事的一种无偿的、对不幸无助人群的救助行为。
【名人解读】
王晓渔 (上海文化批评家):与“慈善”相比,我更喜欢“公益”。虽然这两个词经常被并用,我却习惯把两者区别开来:在公益中,所有的参与者都从中受益,尤其是获得精神的满足感,不是一方行善、另一方感恩戴德慈善。感恩戴德的慈善习惯于悲情叙事,公益则强调快乐,如果从事公益没有快乐,为什么要参与呢?
李董翔(上海1kg的发起人和负责人):公益不等于慈善。在我理解里面,慈善往往是有钱人去做的事情,而公益是人人可为。慈善看重结果,而公益注重过程,强调方式方法。慈善也许可以一个人去完成,但是公益不是一个人的事情,需要更多人的加入,是一个社会现象。公益,非私也。
【媒体解读】
公益时报曾经这样解读公益和慈善的关系。
刚开始的行为可以是简单的捐款,也可以是简单的付出自己的一点时间帮助他人的行为。当然这个阶段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个人性,这些行为表现的是个人行为。
当我们做慈善久了的时候,就会认识很多和我们志同道合的朋友,渐渐地我们会想到如何一起做事,如何发挥团队的力量,如何相互融合、相互包容。在各种性格、背景的人大融合中,在思想大碰撞过程中,我们逐渐成长,逐渐学会如何将个人的慈善行为化成一股强大的公众行为力量。
当参与的人多了,从事的慈善活动类型多了的时候,逐渐地慈善组织就由此产生了。这是最初的草根公益组织的雏形。有了群体慈善行为时,慈善也就步入了公益的初步阶段,就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,也会引发各种思考。
一个公益组织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方向,自己的愿景和使命。一个个的公益行为(此行为可以说是一种活动、项目了,而非个人慈善行为),每个义工的做事方式和态度,组织的处事风格等等一系列的因素在长期行动中逐渐地积累,形成一种习惯,而这些一个个的习惯又逐渐地形成自己特有的组织文化。从而去影响更多的人、其他的团体……这就形成了一种公益传播效应。
一个人从刚开始接触公益组织以来,他自身的思想也会经历如同组织一样的由慈善到公益的发展过程。从没有公益的概念,仅仅理解为献爱心,到接触公益组织,再到明白何为团队,再到有可能自己也会去组织一个公益活动或执行一个公益项目,再到对公益的研究,思想逐渐成熟发展。个人的慈善行为也逐渐更加深入,从简单的外表行为深入到思想思考,从参加活动到研究公益行为、项目、组织建设和发展等等。
【举例说明】
比如引发热议的陈光标,其高调捐款就只能归入慈善,而非公益。因为公益捐赠是为了来解决社会问题或提升社会大众福利的,而慈善捐赠是针对弱势群体的,如孤寡老人、残疾人等。
【延伸阅读】
公益事业:直接或间接地为经济活动、社会活动和居民生活服务的部门、企业及其设施。主要包括自来水生产供应系统、公共交通系统、电气热供应系统、卫生保健系统、文化教育系统、体育娱乐系统、邮电通讯系统、园林绿化系统等。
慈善事业:私人或社会团体基于慈悲、同情、救助等观念,为灾民、贫民、残障人及其他生活困难者举办的施舍、救助活动的统称。其活动对象、范围、标准和项目,由施善者确定。慈善事业常常采用一定的组织机构来进行,这类从事慈善事业的社会团体和工作机构统称为慈善团体。如慈善学校、救济院、慈善姊妹会,以及各种社会福利院、国际SOS儿童村、各种志愿者服务队等。在现代西方国家,出现了各种将私人财富用于公共慈善事业的基金会,这种慈善基金旨在资助诸如教育、科学、医学、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等领域的研究或服务项目,通常采用慈善信托公司或非盈利社团的合法形式。中国的慈善事业,已经成为社会救济福利事业。
【结语】
通过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慈善与公益现在常被混为一体是不对的,其实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和行动模式,慈善产生公益,公益源于慈善